时间: 2025-05-01 01:3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2:39
“焦臭”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焦”和“臭”。字面意思是指因过度加热或燃烧而产生的刺鼻、难闻的气味。基本含义是指物体在高温下烧焦后散发出的气味,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色彩,因为这种气味往往与食物烧焦、物质损坏或火灾等不愉快的情况相关联。
在不同语境下,“焦臭”的使用情况如下:
“焦”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烧焦”的意思,而“臭”字则指气味。两者结合形成的“焦臭”一词,其含义在历史上相对稳定,主要用于描述烧焦物质的气味。
在中华文化中,“焦臭”往往与不祥或不幸的**相关联,如火灾、事故等。这种气味在社会文化中常被视为负面信号,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焦臭”一词往往引起人们的负面情感反应,如厌恶、不安或恐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危险、损失或不愉快的经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次厨房火灾,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焦臭味至今难忘,它提醒我时刻注意用火安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焦臭的烟雾缭绕,如同失落的灵魂在哭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火灾后废墟的画面,黑色的烟雾和烧焦的物体,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火灾时的警报声和人们的呼救声。
在英语中,“焦臭”可以对应为“burnt smell”或“acrid smell”。不同文化中,这种气味都与负面**相关,但其具体表达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焦臭”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在语言中用于描述不愉快的气味体验。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特定情境下的氛围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描述能力。
1.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2.
【臭】
气味的总称。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 、 《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无起秽以自臭。 、 《红楼梦》-薋葹妒其臭,茞芟兰竟被芟。 、 《诗·大雅·文王》。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 《孟子》-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组词】
乳臭;臭味、 臭败
“嗅”的古字。用鼻子辨别气味。
【引证】
《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嗛于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