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0:35
声名烜赫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声、名、烜、赫。字面意思是指名声非常显赫,广为人知。其中,“烜”和“赫”都有显著、显赫的意思,联合使用强调了名声的广泛和强烈。
在文学作品中,声名烜赫 常用来形容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或政治领袖的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评论中,这个词组用来评价和描述那些在其领域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同义词中,“名噪一时”强调的是短暂的知名度,而“赫赫有名”和“闻名遐迩”则更接近“声名烜赫”,强调的是长期的、广泛的知名度。
“声名烜赫”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中“烜”和“赫”都是古汉语中用来形容光亮、显著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名声和声誉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因此,“声名烜赫”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名声的重视,以及对于那些在其领域内取得显著成就的人物的尊重和敬仰。
使用“声名烜赫”这个词汇时,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如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政治领袖。这种联想往往伴随着一种敬仰和尊重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的成就时使用这个词汇,以表达对他们成就的认可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声名烜赫的岁月里,他的名字如同星辰,照亮了无数人的夜空。”
想象一位声名烜赫的艺术家在舞台上表演,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以及舞台上的灯光,都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dely renowned”或“highly esteemed”,虽然这些表达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形式,但它们传达了类似的含义,即在某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名声和尊重。
“声名烜赫”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汇,它还承载了对于名声和成就的尊重和敬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深度。
声名烜赫文章士,金紫雍容富贵身。
某伏观自唐至于本朝,贤者在下位,天下想望倾属,期至公相,~,未有如阁下者。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
3.
【烜】
(形声。从火,亘(yuán)声。本义:火旺)。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烜,火盛貌。
【组词】
烜烈
4.
【赫】
(会意。从二赤。火赤。本义:泛指赤色)。
红如火烧。亦泛指火红色。
【引证】
《说文》-赫,火赤貌。 、 《诗·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组词】
赫日、 赫赤、 赫赤赤、 赫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