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3:31
护国寺:字面意思是指一个用于保护国家的寺庙。在,这样的寺庙通常具有和历史的双重意义,既是**活动的场所,也是国家或地方的重要文化遗产。
护国寺一词源于古代,最初可能与特定的历史或**仪式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可能有所扩展,但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着保护国家和提供精神慰藉。
在文化中,护国寺往往与忠诚、保护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是活动的中心,也是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护国寺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庄严和历史的深远。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和平与保护的渴望,以及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敬仰。
个人可能曾在旅行中参观过某个著名的护国寺,如北京的护国寺,体验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护国寺的钟声,穿越千年的尘埃,诉说着不朽的誓言。”
护国寺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建筑、悠扬的钟声和香烟缭绕的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建筑可能被称为“守护神庙”或“国家神殿”,但其具体功能和文化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护国寺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着*和历史的意义,也是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表达能力。
1.
【护】
(形声。从言,蒦(huó)声。本义:保卫;保护)。
同本义。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吾欲护汝。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从我杀贼护家室。 、
【组词】
护队、 护藏、 护梁、 护镜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 《一切经音义》-寺,治也,官舍也。 、 《三苍 》-寺,官舍也。 、 《广雅》。按,朝中官曹所止理事之处。-寺,官也。 、 《汉书·何竝传》。注:“诸官曹之所,通呼为寺。”-令骑奴还至寺门。 、 《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城郭官寺。 、 左思《吴都赋》-列寺七里。
【组词】
寺正、 寺舍、 寺库、 寺省、 寺曹、 寺署、 寺卿、 寺棘、 寺丞
佛教的庙宇。
【引证】
《广韵》-寺,汉西域白马驼经来,初止于鸿胪寺,遂取寺名,创置白马寺。 、 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组词】
寺宇、 寺刹、 寺主、 寺庵、 寺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