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5:50
洪音:在汉语语音学中,“洪音”通常指的是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较大,声音较为宏亮的音。与之相对的是“细音”,即发音时口腔共鸣空间较小,声音较为细腻的音。
“洪音”一词源自汉语语音学的传统分类,其概念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体现,如《说文解字》中对“洪”字的解释即有“大也”之意,与声音的宏大相联系。随着语音学的发展,这一概念被进一步细化并应用于现代汉语语音分析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声音的宏大往往与力量、权威和正统性相联系。因此,“洪音”在某些文化语境中可能象征着正统、庄严或权威。
“洪音”给人以力量感和庄严感,可能联想到宏伟的建筑、庄严的仪式或激昂的演讲。这种声音特征往往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需要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或进行表演,选择使用“洪音”可以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传达出自信和权威。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利用“洪音”来增强诗句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如:
洪音震天响,
激荡心海潮。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洪音”的词汇,但类似的音质描述可以用“resonant”(共鸣的)或“powerful”(有力的)等词来表达。
“洪音”作为一个语音学术语,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其特定的应用,也在文学、口语和文化表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和掌握“洪音”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语音特征,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效果。
1.
【洪】
(形声。从水,共声。本义:大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洪,洚水也。 、 《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 、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 、 《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横流。
【组词】
山洪;防洪;蓄洪;分洪;洪河、 洪峰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