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2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26:30
牒文: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官方的文书或文件,特别是在古代**,指的是官方的正式文件或信函,通常用于官方之间的通信或命令。
文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牒文常被用来描述官方的通信,如诏令、奏折等。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不常用,但在历史或法律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法律学和文献学等领域,牒文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指代古代的官方文件。
同义词:文书、公文、诏令、奏折 反义词:私信、便条、非正式文件
词源:牒文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竹简或木简上的文字记录。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牒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官方的正式文件。
在古代**,牒文是官方通信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牒文这个词给人一种正式、严肃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宫廷、官员和繁复的礼仪。
在历史研究中,我曾阅读过一些古代的牒文,这些文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牒文:
古老的牒文,字字如金,
记录着帝王的威严与命令。
竹简上的墨迹,穿越千年,
诉说着历史的沉重与庄严。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官员手持牒文,站在宫殿前,背景是庄严的宫墙和飘扬的旗帜。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cree”或“edict”,它们也指官方的命令或文件,但在形式和使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牒文这个词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但它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牒文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官方文件在历史中的作用。
1.
【牒】
(会意。从片,葉(yè)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引证】
《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版,札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 、 《汉书·路温舒传》-截以为牒。 、 左思《吴都赋》-王牒石记。
【组词】
金牒;玉牒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