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1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18:15
词汇“烈火辨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烈火辨日”字面意思是“在烈火中辨别太阳”,比喻在极端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能够明辨是非、识别真伪。这个成语强调在逆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判断力。
“烈火辨日”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烈火辨日,不以夜光”,用来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明辨是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在逆境中的判断力和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和智慧是一种美德。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平衡和理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坚定、勇敢和智慧的联想。它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个复杂的工作项目,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我努力保持冷静和理性,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烈火辨日”的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烈火辨日显英豪,逆境之中见真章。”
想象一幅画面:在熊熊烈火中,一个人坚定地站立,目光如炬,这幅画面能够很好地体现“烈火辨日”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在风暴中保持冷静”(Stay calm in the storm),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在逆境中的冷静和智慧。
“烈火辨日”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1.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辨】
(形声。从刀,辡(biǎn)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辨,判也。 、 《小尔雅》-辨,别也。 、 《周礼·天官》-辨方正位。 、 《易·系辞下》-辨是与非。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 、 《庄子·秋水》-不辨牛马。 、 《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组词】
明辨是非;辨白、 辨色
4.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 、 《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 《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 、 《孟子》-天无二日,太阳也。 、 《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组词】
日冠、 日昃、 日旸儿、 日月交食、 日头搁山、 日头趖西、 日居月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