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3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39:00
吟声:指低声吟咏或吟唱的声音,通常带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常见于诗歌朗诵、吟唱古文或表达深沉情感的场合。
“吟声”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吟”字古已有之,意为低声吟咏或吟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吟声”逐渐成为描述低声吟咏声音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吟声常与文人墨客、诗歌创作和文学修养联系在一起,是文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吟声”给人以宁静、深沉和文艺的联想,常让人想到夜晚、月光、孤独和思考。
在大学时期,我曾参加过一次诗歌朗诵会,其中一位同学用低沉的吟声朗诵了一首古诗,那声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在创作一首关于夜晚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夜幕低垂,星光点点,他在窗前吟声,诉说着千年的孤独。”
想象一位文人坐在窗前,月光洒在他的书桌上,他低声吟咏着古诗,这样的画面和声音给人以宁静和深远的感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umming”或“chanting”,但“吟声”更强调低声和韵律感。
“吟声”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声音,更承载了文学和艺术的韵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文学美感。
1.
【吟】
(形声。从口,今声。唫为吟的本字。本义:呻吟、叹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吟,呻也。 、 《苍颉篇》-吟,叹也。 、 《素问·宝命全形论》。注:“谓吟叹也。”-呿吟至微。 、 《战国策·楚策》-昼吟宵哭。 、 明·何景明《陇右行送徐少参》-相送悲吟不尽情,关山陇坂高无极。
【组词】
吟呻、 吟啸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