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0:31
浮躁:形容人的心态不稳定,缺乏耐心和深度,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做事急躁,不踏实。
浮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来形容水面波动不定,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心态和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浮躁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现代人心态的常用词汇。
在现代社会,浮躁往往与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和物质追求紧密相关。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表现出浮躁的行为和心态。
浮躁一词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它让人联想到不稳定、不成熟和缺乏深度。在表达中,使用浮躁可以强调某人或某事的不可靠性。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因为浮躁而错失重要机会的情况。这让我意识到,保持冷静和专注是成功的关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浮躁:
在这浮躁的都市,
心随风飘,无处安放。
寻找一片宁静,
在书页间,在星光下。
视觉联想:浮躁可能让人联想到波动的水面、摇摆的树叶或是不稳定的建筑。 听觉联想:浮躁可能与急促的脚步声、不安的呼吸声或是嘈杂的市井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浮躁可以对应为“restless”或“impatient”,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中文的浮躁有所不同。
浮躁是一个描述现代人心态的常用词汇,它反映了社会快节奏和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浮躁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人的行为和心态。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躁】
(形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躁。-躁,疾也。 、 《考工记·矢人》。按,今字作躁。-羽杀则躁。 、 《管子·心术》-躁者不静。 、 《易·说卦》-巽为躁卦。 、 、 《礼记·月令》。注:“动也。”-处必掩身毋躁。 、 《礼记·内则》。注:“举动急疾。”-狗赤股而躁。 、 《论语》。郑注:“不安静也。”-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 《韩非子·喻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组词】
躁暴、 躁妄、 躁忿、 躁扰、 躁静、 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