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5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52:44
“冷面寒铁”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指面容冷峻如寒铁,形容人态度严肃、不易接近或表情冷漠。
在文学作品中,“冷面寒铁”常用来形容主角或反派的冷酷无情,如武侠小说中的冷血杀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冷漠或不友好。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用来描述一种防御性的社交姿态。
“冷面寒铁”这个词汇可能是由“冷面”和“寒铁”两个词组合而成,用来加强形容人的冷漠程度。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常用来塑造角色的性格特征。
在**传统文化中,面相学认为人的面相可以反映其性格和命运。因此,“冷面寒铁”这样的描述不仅是对人外表的描述,也隐含了对人内在性格的评价。
这个词汇给人以距离感和不可亲近的印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孤独、坚强或不易被打动的性格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总是面无表情的人,我可能会用“冷面寒铁”来形容他,以表达他给人的冷漠感。
在创作一首诗或故事时,可以将“冷面寒铁”作为主角的特征,通过他的外表冷漠与内心柔软的对比,展现人物的复杂性。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孔,或是冰冷的金属质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冷风呼啸或是金属碰撞的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as cold as ice”或“stone-faced”,用来形容人的冷漠或无表情。
“冷面寒铁”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外表和性格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冷漠的外观,也暗示了内在的坚强或不易动摇的性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永乐初,拜监察御史,弹劾敢言,人目为‘冷面寒铁’。
敢言词多所弹颏,贵戚震惧,目为~。
1.
【冷】
(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冷,寒也。 、 白居易《乌夜啼》-画堂鹦鹉鸟,冷暖不相知。
【组词】
冷香、 冷泉、 冷翠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4.
【铁】
(形声。从金,臷(zhì)声。本义:化学元素。符号Fe。一种很重的可锻、有延展性和有磁性的、主要是两价和三价的金属元素,纯铁为银白色,但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铁,黑金也。 、 《墨子·备穴》-铁锁长三丈。 、 《史记·货殖列传》-邯郸郭纵以冶铁成业。
【组词】
铁冶、 铁山、 铁石、 铁锡、 铁砂、 铁炭、 铁皮、 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