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8: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8:06
忍心:指在情感上能够承受或接受某种不愉快、痛苦或困难的情况,通常涉及对他人的伤害或不利行为的容忍。
“忍心”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在情感上的克制和忍耐。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对他人痛苦的容忍。
在**传统文化中,“忍心”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恕”相联系,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忍心”一词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冷漠、无情或自私的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朋友和家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那时我不得不“忍心”做出可能伤害一方的决定。
在诗歌中,“忍心”可以这样使用:
月光下,她忍心离去,
留下一地破碎的誓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冷漠的背影,或是一段悲伤的音乐,来表达“忍心”的情感。
在英语中,“忍心”可以对应为“heartless”或“cruel”,但这些词汇更强调行为的残忍性,而“忍心”则更多涉及情感上的承受。
“忍心”是一个复杂的词汇,涉及情感、道德和人际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其深层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忍】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忍,能也。 、 《广雅》-忍,耐也。 、 《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是可忍也。 、 《庄子·让王》-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 《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忍之。 、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 、 《吕氏春秋·去私》-忍所私以行大义。 、 清·林觉民《与妻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组词】
忍事、 忍容、 忍顺、 忍从、 忍羞、 忍气、 忍垢、 忍丑、 忍耻、 忍痛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