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0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08:47
彗星(Comet)是一种太阳系小天体,通常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会使其表面的冰蒸发,形成一个明亮的彗发和一个长长的、明亮的彗尾。彗尾总是指向远离太阳的方向。
“彗星”一词源自拉丁语“cometes”,意为“长发的”,反映了彗星长长的彗尾特征。在古代,彗星被认为是神秘和不祥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彗星的理解变得更加科学和客观。
在许多文化中,彗星被视为不祥之兆或重大的预兆。例如,在古代,彗星的出现被认为是天灾人祸的预兆。在西方,彗星也常常与灾难和变革联系在一起。
彗星给我的情感反应是神秘和壮丽。它们在天空中划过的景象令人震撼,同时也激发了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在我小时候,有一次在夏夜的露营中,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彗星。那次经历让我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我对宇宙的无限好奇。
诗歌: 在夜的画布上,彗星轻舞, 银色的尾巴,划过无垠的宇宙。 它是流浪的诗人,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在星辰的海洋中,寻找着归宿。
彗星的视觉联想是夜空中一道明亮的轨迹,而听觉联想可能是宁静的夜晚,伴随着微风和虫鸣,彗星悄然划过天际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彗星的象征意义有所不同。在**,彗星常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而在西方,彗星有时被视为变革和启示的象征。
彗星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天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文化和文学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好奇和对未知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感知和解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彗星这一词汇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意义使其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1.
【彗】
(会意。甲骨文象扫竹之形,本是象形字。小篆增加“又”(手),构成了会意字。本义:扫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彗,埽竹也。 、 《礼记·曲礼》-国中以策彗卹勿驱。 、 《史记·孟荀传》-拥彗先驱。 、 《汉书·王褒传》-忽若彗泛画涂。 、 《汉书·高帝纪》-太公拥彗。
【组词】
彗汜画涂
2.
【星】
(象形。从晶,生声。晶象形。本义:星星)。
同本义 宇宙间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
【引证】
《说文》。按,散文则统谓之星,对文则五纬为星,二十八宿为辰。-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 《书·尧典》-日月星辰。 、 《书·洪范》。郑注:“星,五星也。”-四曰星辰。 、 《荀子》-列星随旋,日月递炤。(炤:照耀)
【组词】
星筹、 星霜、 星桥、 星布、 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