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22
炒面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炒制的面条”。它指的是一种烹饪方法,即将面条与各种配料(如蔬菜、肉类、海鲜等)一起在油锅中快速翻炒而成的食物。炒面通常具有香气浓郁、口感丰富的特点。
炒面作为一个词汇,其形成与中国的烹饪文化紧密相关。炒作为一种烹饪方法,历史悠久,而面条作为中国传统食物之一,其与炒的结合自然形成了炒面这一词汇。
在中国,炒面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物,几乎在每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找到卖炒面的小摊。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快餐,也是家庭聚餐时常见的一道菜。炒面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炒面常常让人联想到家的温暖和母亲的烹饪手艺。它是一种充满情感的食物,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在我的生活中,炒面是一种经常出现在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中的食物。它简单易做,又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在诗歌中,炒面可以被描绘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食物,例如:
锅中的油花跳跃, 面条与蔬菜共舞, 香气四溢,家的味道。
炒面的视觉联想通常是热气腾腾的锅,面条和各种配料混合在一起的画面。听觉上,可以想象到炒菜时的“滋滋”声,以及人们品尝时的赞叹声。
在不同的文化中,炒面有不同的变体。例如,意大利的炒面(Pasta alla Carbonara)和中国的炒面在食材和调味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利用炒的烹饪方法。
炒面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
1. 【炒】 (形声。从火,少声。本义:煎炒,火干)。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翻动至一定要求 。炒时不加辅料叫清炒;加辅料同炒的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