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2:00
“林杞之下”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文学或典籍。字面意思是指在林木和杞木之下,可能指的是在茂密的树林中,或者比喻在某种庇护或保护之下。
由于这个词汇较为古老,它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用以描绘自然景观或表达某种隐喻。在现代语境中,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学研究或古典文献中,否则不太可能见到这个词汇的使用。
“林杞之下”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林”指树林,“杞”是一种树木,如杞柳。这个词汇可能在古代文献中用来描述具体的自然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逐渐被更常见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在古代**,自然景观常常被赋予诗意和哲理,因此“林杞之下”可能被用来象征某种隐逸或避世的生活态度。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幽深和自然的美丽,带来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由于这个词汇的特殊性,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如果在一个关于自然或古代文化的讨论中,可能会引用这个词汇来增加论述的深度和韵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林杞之下,月光如水,静谧中听风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茂密的树林,月光透过树叶洒下,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或是远处鸟儿的鸣叫。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under the canopy of trees”可以传达相似的意境。
“林杞之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汉语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和使用这类词汇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1.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2.
【杞】
(形声。从木,己声。本义:木名,枸杞)。
同本义。茄科,落叶小灌木。浆果卵圆形,红色。果实、根皮(地骨皮)可入药。
【引证】
《说文》-杞,枸杞也。 、 《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 、 《左传·昭公十二年》-我有圃生之杞乎。 、 唐·杜甫《兵车行》-千村万落生荆杞。
【组词】
杞狗、 杞楠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