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04:40: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04:40:40
[杪春]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春天的末尾,即春末。它通常用来描述春季即将结束,夏季即将开始的时节。
“杪”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树梢,引申为末尾、尽头。因此,“杪春”即春天的末尾。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现代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四季的更迭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春末作为季节转换的节点,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循环和时间的流逝。
“杪春”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感,因为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但同时也预示着新季节的开始,带来希望和期待。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春游或赏花时感受到“杪春”的氛围,体验到季节交替的微妙变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杪春的细雨,轻抚着绿叶,唤醒了沉睡的夏日梦。”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描述季节的转换来表达类似的概念。
“杪春”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在文学和艺术表达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丰富语言的表达层次,增强情感的传递。在学*汉语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和语言的细腻之处。
1.
【杪】
(形声。从木,少声。本义:树枝的细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杪,木标末也。 、 《通俗文》-树锋曰杪。 、 司马相如《上林赋》-偃蹇杪颠。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杪颠、 杪头
2.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