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0:51
*帏不修**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帐幕破旧而不修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品德或行为不端正,不检点,特别是在私生活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帏不修** 常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行为放荡、不守规矩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文学批评或道德教育中,它可能会被提及。
*帏不修 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相对稳定,主要用于描述那些在私生活方面不检点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品德和行为被高度重视。帏*不修** 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私生活的一种道德评判,强调了自律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道德、不检点的行为。它可能会引起人们对那些行为不端的人的厌恶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或讨论中,可能会被用来评价或讨论某些人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酌,帏*不修, 风中残烛,心事悠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帐幕破旧的画面,配以古琴的哀怨旋律,增强词汇的情感表达。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道德评判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
*帏不修 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道德评判意味的成语。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并在适当的语境中准确使用。
诸毕当朝,不乏荣贵,但帏薄不修,为时所鄙。
当玄宗天宝改元以后,把个杨贵妃宠得迭荡骄纵,~。
1.
【帏】
(形声。从巾,韦声。“巾”与丝织品有关。本义:佩带的香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帏,囊也。 、 《楚辞》-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2. 【薄】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修】
(形声。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修,饰也。 、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 《楚辞》-美要眇兮宜修。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
【组词】
修容、 修词、 修饰边幅、 修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