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0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02:57
“免除处罚”字面意思是指免去或取消对某人或某事的惩罚。基本含义是某人或某事原本应受到的惩罚被取消或豁免,通常是因为某些特殊情况或条件。
“免除处罚”由“免除”和“处罚”两个词组成。“免除”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免去、取消;“处罚”则源自拉丁语“punire”,意为惩罚。随着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发展,这个词组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免除处罚”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强调宽恕和和解的文化中,这个词组可能更常被使用,而在强调法律严明的社会中,其使用可能更为谨慎。
这个词组通常带有一种解脱和宽恕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正义的实现、人性的光辉或社会的宽容。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组可能用于描述自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获得宽恕或豁免的经历,例如在学校或工作中因为特殊原因而免于受到惩罚。
在诗歌中,可以将“免除处罚”融入到描述宽恕和和解的意境中:
在宽恕的河流中, 罪恶的石头被轻轻搬走, 免除处罚的恩典, 如晨曦般温暖心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法庭上法官宣布免除处罚的场景,画面中充满希望和宽恕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庄严的法庭宣判声或宁静的教堂钟声。
在不同语言中,“免除处罚”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英语中可能是“exemption from punishment”或“pardon”,在法语中可能是“exemption de punition”。这些表达方式在各自的文化和法律体系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免除处罚”是一个在法律、社会和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涉及法律和道德的宽恕,还体现了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组对于传达复杂的法律和社会概念至关重要。
1.
【免】
物之新生、稚弱者。
【引证】
《大戴礼记》-推远稚免之幼志,崇积文武之宠德。
2.
【除】
(形声。从阜,余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本义:宫殿的台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阶级如山石之高下,故从阜。-除,殿阶也。 、 《汉书·王莽传》-自前殿南下椒除。 、 张衡《东京赋》-登自东除。 、 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除绿,草色入帘青。
3.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4.
【罚】
(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lì,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罰,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 、 《墨子经》-罚上报下之罪也。 、 《周礼·司救》。注:“挞击之也。”-三让而罚。 、 《周礼·司市》。注:“播其肆也。”-小刑宪罚。 、 《楚辞·惜诵》-忠所罪以遇罚兮。 、 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清·方苞《狱中杂记》-皆不应重罚。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组词】
罚规、 罚约、 罚弗及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