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20:1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20:19:01
“佚闻”一词通常指的是流传于民间的、不正式的或未经官方证实的传闻、故事或消息。它强调的是信息的非正式性和可能的不准确性。
“佚闻”一词源于汉语,其中“佚”字有散失、遗失之意,而“闻”则指听闻、消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佚闻”逐渐被用来指代那些非正式的、可能不准确的消息。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常常收集和传播各种佚闻,以此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增加趣味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佚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和决策。
“佚闻”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轻松、不正式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轻松愉快的闲聊时光,但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名人的佚闻,虽然知道这些消息可能不准确,但它们确实为我的闲暇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佚闻”:
在古老的街巷,佚闻如风,
吹过石板,留下岁月的痕。
文人墨客,笔下生花,
佚闻成诗,流传千古。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古老的茶馆里,几位老人围坐一桌,低声交谈着各种佚闻,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筝声,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宁静而又充满故事。
在英语中,“佚闻”可以对应为“rumor”或“hearsay”,它们都指未经证实的消息,但在使用和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佚闻”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佚闻”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同时也提醒我在接收信息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
1.
【佚】
(形声。从人,失声。本义:隐逸的人)。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佚民者,独乐其身之民也。
【组词】
佚老、 佚民
2.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闻,知声也。 、 《墨子经上》-闻耳之聪也。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屈原《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 、 《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后汉书·列女传》-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闻屏障中。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组词】
闻声不食、 闻所不闻、 闻风响应、 闻雷失箸、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