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3:52
“五采”一词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这些颜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用来代表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采”一词源自**古代的五行学说,五行对应五色,这种对应关系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五采”逐渐成为形容色彩丰富的一个词汇。
在**文化中,“五采”不仅代表色彩,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宇宙观。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五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五色则是这种相互作用的视觉表现。
“五采”给人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情感联想,常与美好的景象和愉悦的心情联系在一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艺术展览中看到一件以“五采”为主题的画作,画中的色彩搭配和构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五采斑斓映日辉,春光烂漫满园飞。”
想象一幅画面,五采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伴随着鸟儿的歌唱,形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色彩概念可能是“ROYGBIV”(红、橙、黄、绿、蓝、靛、紫),但与**文化中的“五采”相比,缺少了特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五采”不仅是一个描述色彩的词汇,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五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文化的精髓。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采】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引证】
《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 《法言·重黎》。注:“食税也。”-西采雍梁。 、 《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