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4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45:12
“无人问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人来询问、探访或关心。基本含义是指某事物或某人被忽视,得不到关注或关心。
在文学作品中,“无人问津”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物品的荒凉、被遗忘的状态,如废弃的村庄、破旧的房屋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处境或某件事情的冷清,例如某人的建议或作品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在专业领域,如市场营销中,可以用来描述某个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冷遇。
同义词中,“门可罗雀”强调的是场所的冷清,而“无人问津”更侧重于被忽视的状态。反义词则表达了与“无人问津”完全相反的热闹和受欢迎的状态。
“无人问津”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冷清,也扩展到了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的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无人问津”这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人际互动的重视,以及对于被忽视和孤立的负面评价。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孤独和被遗忘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景象和失落的心情,可能会引发对于社会冷漠和人际疏离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被忽视的事物或人,这时候“无人问津”这个词汇就能很好地表达这种状态。例如,一个被遗忘的公园角落,或者一个在社交场合中被忽视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无人问津的角落,一朵孤独的花静静绽放,它的美丽无人知晓,它的芬芳无人欣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荒废的街道或一个空无一人的房间,这样的画面会让人感受到“无人问津”的氛围。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慢节奏、低沉的音乐来表达这种被忽视和孤独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被忽视和遗忘。
“无人问津”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仅描述了一个物理状态,更反映了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处境。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
4.
【津】
(会意。金文字形,从舟,从淮。“淮”表示淮水。泛指一般的河流。船停泊在河旁,用来渡河。本义:渡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津,水渡也。 、 《书·禹贡》-又东至于孟津。 、 《水津注·河水》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论语·微子》-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组词】
津梁、 津人、 津门、 津吏、 津主、 津要、 津逗、 津逮、 津亭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