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22:5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22:58:45
业力(Karma)源自梵文,字面意思是“行动”或“作为”。在、印度教和耆那教等东方中,业力指的是个体行为所产生的道德力量,这些行为会在今生或来世产生相应的果报。业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行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之一。
业力一词源自梵文“कर्म”(karma),最初在古印度文献中出现,后来随着的传播,这一概念被广泛接受并发展。在不同的**和文化中,业力的解释和应用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因果报应思想保持一致。
在东方文化中,业力是一个深植于日常生活的概念,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世界观。在社会层面,业力的观念鼓励人们行善避恶,以期获得更好的未来。
业力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让人联想到因果循环和不可逃避的责任。它既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和后果。
在个人生活中,业力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道德指南,提醒我们在做出选择时要考虑长远的影响。例如,在面对诱惑时,想到业力的后果可能会促使我们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
在诗歌中,业力可以被用来描绘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生的复杂性:
业力之网,无形而织, 善恶之间,命运交织。 一念之差,轮回不息, 因果循环,谁人能避?
业力的概念可以与古老的东方寺庙、旋转的命运轮盘或神秘的星空等视觉元素相联系。在听觉上,它可能与宁静的冥想音乐或深沉的诵经声相关联,营造出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业力的概念可能与**教的“因果报应”(retribution)或希腊哲学的“命运”(fate)相类比,但业力的概念更强调个体行为的道德层面和长期影响。
业力作为一个深刻的**和哲学概念,不仅在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逐渐被西方世界所理解和接受。它提醒我们,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这种因果关系是构建道德社会的基础。在个人层面,理解和应用业力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有意义和负责任的选择。
1. 【业】 (象形。从丵(zhuó),从巾丛生草。巾象版。本义:古时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磬)。 版,大版。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