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0:01
海事卫星:海事卫星是指专门用于海上通信的卫星系统。这些卫星通常位于地球的静止轨道上,为海上航行的船只提供通信服务,包括电话、数据传输和紧急救援信号等。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海事卫星可能被用来象征现代科技与海洋的结合,或者作为叙事中的技术背景。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海事卫星可能被提及作为海上通信的例子,或者在讨论海上安全时被提及。 专业领域:在航海、通信和卫星技术领域,海事卫星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的卫星系统和其功能。
同义词:海上通信卫星、航海卫星 反义词:陆地通信系统(虽然不完全相反,但代表了不同的通信环境)
词源:海事(maritime)源自拉丁语“maritimus”,意为与海洋相关的;卫星(satellite)源自拉丁语“satelles”,意为随从或守卫。 演变: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海事卫星从最初的简单通信功能发展到现在的多功能系统,包括导航、气象监测等。
海事卫星在现代航海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提高了海上通信的效率,还增强了海上安全。在社会背景中,海事卫星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依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海事卫星给人以科技进步和人类探索精神的联想,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海洋的广阔和通信技术的神奇。
在个人经历中,海事卫星可能在旅行或航海时提供了关键的通信支持,确保了安全和联系。
在诗歌中,可以将海事卫星比喻为海洋上的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每一艘航行的船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海事卫星在夜空中闪烁,为黑暗的海洋带来希望的光芒。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海事卫星传输的信号声,象征着连接和安全。
在不同语言中,海事卫星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和意义在全球范围内是相似的,都代表了海上通信的技术进步。
海事卫星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不仅代表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利用。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卫】
(会意。从韋币从行。甲骨文中“卫、韦”同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韦)。本义:保卫;防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卫,宿卫也。 、 《玉篇》-卫护也。 、 《战国策·赵策》-以卫王宫。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备一夕之卫。 、 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组词】
卫籍、 守卫、 自卫、 捍卫、 卫守、 卫助、 卫足、 卫侍、 卫社、 保家卫国;卫卒、 卫养、 卫从、 卫蔽
4.
【星】
(象形。从晶,生声。晶象形。本义:星星)。
同本义 宇宙间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
【引证】
《说文》。按,散文则统谓之星,对文则五纬为星,二十八宿为辰。-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 、 《书·尧典》-日月星辰。 、 《书·洪范》。郑注:“星,五星也。”-四曰星辰。 、 《荀子》-列星随旋,日月递炤。(炤:照耀)
【组词】
星筹、 星霜、 星桥、 星布、 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