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0:04
丛林法则(Law of the Jungle)字面意思是指丛林中生物为了生存而遵循的自然规律,即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则。这个概念源自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竞争和生存斗争是决定物种存亡的关键因素。
丛林法则一词最早可能源自对自然界生物竞争的观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用以描述人类社会中的竞争现象。
在现代社会,丛林法则常被用来批评某些社会或组织中的不公平竞争和残酷淘汰机制。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丛林法则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无情的竞争和生存压力。这种情感可能激发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在职场中,我曾亲眼目睹丛林法则的运作,那些能力强、适应快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待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丛林法则:
在丛林的深处,法则无声,
弱者隐匿,强者咆哮。
生存的斗争,无声的战场,
适者生存,永恒的旋律。
想象一片茂密的丛林,野兽的咆哮声,树叶的沙沙声,这些都能让人联想到丛林法则的残酷和无情。
在不同文化中,丛林法则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相似,都是指自然界或社会中的竞争和生存斗争。
丛林法则是一个深刻反映自然和社会竞争的概念,它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自然规律,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和生动。
1.
【丛】
(会意。从丵,取声。“丵”(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丛,聚也。 、 《周礼·大司徒》-其植物宜丛物。 、 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组词】
丛物、 丛灌、 丛丛、 丛育、 丛毛、 丛森、 丛薄
2.
【林】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林,平土有丛木曰林。 、 《尔雅·释地》-野外谓之林。 、 《诗·小雅·白华》-有鹤在林。 、 《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每大林麓。 、 《释名》-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 、 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黔之驴》-蔽林间窥之。
【组词】
竹木林;山林、 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 林浪、 林麓、 林泉、 林错
3.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
4.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