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0: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0:31
词汇“濡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带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濡足”进行深入分析:
“濡足”字面意思是指脚被水浸湿。其中,“濡”意为浸湿,“足”即脚。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在水中行走或站立时,脚部被水浸湿的状态。
“濡足”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历史悠久。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楚辞》等,都有使用“濡”字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濡足”这个词汇逐渐从日常用语中淡出,更多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常被赋予清新、洁净的象征意义。因此,“濡足”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一种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情感。
“濡足”这个词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溪水、清泉、沙滩等自然场景,带来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情感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濡足”这个词,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遇到这个词汇总能让我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自然之美和宁静氛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濡足”:
晨曦微露,我濡足于溪边,
清泉潺潺,洗净尘世的烦忧。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溪边,脚浸在清澈的溪水中,周围是绿树环绕,鸟鸣声声。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濡足”的词汇,但可以用“soak one's feet”或“wet one's fee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濡足”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日常口语,但在文学作品中却能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细腻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濡】
古水名。
【引证】
《说文》-濡,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涞。
在河北省。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