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4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1:32
旷野:指广阔而荒凉的野外,通常指没有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地方。字面意思是指空旷的原野,没有建筑物或人群的广阔自然区域。
旷野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旷”意味着空旷、宽广,“野”指野外、田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广阔而荒凉的自然区域。
在许多文化中,旷野常常与探索、自我发现和精神成长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西方文学中,旷野常被视为英雄旅程的一部分,是主人公面对挑战和成长的地方。
旷野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孤独和自由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无边的地平线和自然的原始美。这种联想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在一次徒步旅行中穿越了一片旷野,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至今难忘。
诗歌: 在旷野的怀抱中, 我找到了失落的灵魂, 风在耳边低语, 星辰指引我前行。
视觉:想象一片广阔的草原,远处是连绵的山脉,天空是深邃的蓝色,偶尔有鹰在空中翱翔。 听觉:风穿过草丛的沙沙声,远处狼的嚎叫,以及夜晚虫鸣的和谐交响。
在英语中,“wilderness”与“旷野”有相似的含义,都指代未被人类文明触及的广阔自然区域。然而,“wilderness”在英语文化中更多地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联系在一起。
旷野这个词在我对自然和自由的理解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象征。通过对这个词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我们在保护和尊重自然方面的重要责任。
1.
【旷】
(会义兼形声。从日,广声。本义:光明;明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旷,明也。 、 《玉篇》-旷,光明也。 、 《庄子·天地》-此人谓照旷。 、 《后汉书》-旷若发矇。
【组词】
旷旷
2.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