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38
“欺负”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通过力量或权势对他人进行不公平的对待或压迫,使其感到痛苦或不适。基本含义是指以强凌弱,通过言语或行为对他人进行伤害或羞辱。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不同,例如“欺凌”更侧重于持续性的伤害,“虐待”则可能涉及身体或心理上的严重伤害。
“欺负”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
在**文化中,“欺负”常常与道德和法律观念相关联,强调公平和正义。社会背景下的欺凌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的法律和教育措施不断完善。
“欺负”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痛苦和无助。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目睹过校园欺凌**,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欺负”行为的严重性和对受害者的长期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将“欺负”融入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在阴影下,欺负悄然生长,
弱者的泪水,无声流淌。
正义的剑,何时挥舞,
驱散黑暗,迎来曙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孩子在校园中欺负一个弱小的同伴,这种场景让人感到不安和愤怒。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受害者的哭泣声和旁观者的沉默。
在英语中,“欺负”可以对应为“bully”,在不同文化中,欺凌行为都受到关注,但具体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欺负”是一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公,也提醒我们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欺负”一词对于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至关重要。
1.
【欺】
(形声。从欠,其声。“欠”与出气、说话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欺,诈欺也。 、 《贾子道术》-仁义修立谓之任,反任为欺。 、 《京房易传》-禄不遂行兹谓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
2.
【负】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 、 《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 汉·贾谊《治安策》-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守自负年德,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