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2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2:21
“三鞠三让”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礼仪。字面意思是指在正式场合中,主人三次鞠躬邀请客人入座,而客人则三次谦让表示不敢当。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谦逊和礼节。
“三鞠三让”源自古代的礼仪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谦逊和礼貌。在现代汉语中,虽然直接使用的机会减少,但其文化内涵仍然被广泛认可。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和礼节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这些价值观的重视,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与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谐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之美。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具体的礼仪行为已经不常见,但这个成语仍然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正式的晚宴上看到主人对客人三鞠三让,这种传统的礼仪让我感到非常温馨和尊重。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柳絮轻扬,主人三鞠三让,宾客心暖如阳。”
想象一个古代宴会的场景,主人三次鞠躬邀请客人,客人的三次谦让,这种场景可以通过古典音乐和古装剧的画面来呈现,给人一种古典美的享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礼仪行为可能表现为多次邀请和谦让,但没有特定的成语来描述这种行为。这体现了不同文化对礼仪的不同表达方式。
“三鞠三让”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的礼仪文化,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谦逊和尊重。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具体的礼仪行为已经不常见,但这个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揖】
(形声。从手,咠(qì)声。本义:拱手行礼)。
同本义。
【引证】
《水浒全传》-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
【组词】
揖客、 揖游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让】
(形声。从言,襄(xiāng)声。本义:责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让,相责让也。 、 《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 、 《广雅》-让,责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且让之。 、 《国语·周语》-让不贡。 、 《史记·齐世家》-鲁人以为让。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众知有为,因让之曰:…
【组词】
让书、 让勖、 让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