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4:48
火力点:这个词通常用于军事领域,指的是在战斗中集中火力进行射击的位置或设施。它可以是一个固定的防御工事,也可以是移动的武器系统,如坦克或自行火炮。
“火力点”一词源于军事术语,随着现代战争技术的发展,其含义和应用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固定炮台到现代的移动武器系统,火力点的形式和功能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军事文化中,“火力点”象征着力量和防御。它不仅是军事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安全和防御能力的体现。
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气氛。它可能引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
在军事历史课程中,我学习了不同战役中火力点的布局和作用,这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火力点的光芒如同不灭的星辰,见证了战士的勇气与牺牲。”
想象一幅画面:夜空中,炮火的光芒划破黑暗,伴随着炮声和爆炸声,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firing position”或“strongpoint”,德语中的“Feuerstellung”,都与“火力点”有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火力点”是一个充满军事色彩的词汇,它不仅在军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反映了人类历史中战争与和平的复杂关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3. 【点】 收拾;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