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6:59
“引为同调”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文雅或专业的表达。字面意思是指将某人或某事视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或态度,即认同对方的观点或行为,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立场或行为的参照。
在文学作品中,“引为同调”可能用于描述人物之间的思想共鸣或情感认同。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通俗的表达,如“认同”、“赞同”等。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哲学、社会学或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更精确地描述观点或立场的一致性。
由于“引为同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引”(引导、引入)和“同调”(相同的调子或观点)组合而成,用以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的认同和接纳。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引为同调”可能用于强调个人或集体在思想上的统一和一致性。例如,在强调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成员之间的思想契合。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它暗示了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在使用这个词汇时,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团结、合作和共同进步的场景。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曾经在某个项目或活动中与他人有深刻的思想共鸣,可能会使用“引为同调”来形容这种体验。例如,在参与一个社会公益项目时,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彼此的观点和行动高度一致。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晨曦的光辉中,我们的思想如星辰般汇聚, 引为同调的旋律,在心间轻轻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围坐在一起,面带微笑,眼神交流中透露出对彼此观点的认同。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和谐、节奏平稳的乐曲,象征着思想的一致和情感的共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ign with”或“resonate with”,用于描述与某人或某事的观点或立场相一致。不同文化中,对于思想一致性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引为同调”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优雅而精确的方式来描述思想和观点的一致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细腻和富有表现力。
余素以孤傲得狂名,路然之狂,不减于余,一见知心,引为同调。
但晏好清谈,与夏侯玄荀粲王弼等,~,虽身已受戮,尚煽余风,魏晋清谈的流弊,实自晏始。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3. 【同】 ——见“胡同”hútòng。
4.
【调】
清晨,早晨 同: 朝
【引证】
《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组词】
调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