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06: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06:50
词汇“挠折”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
“挠折”字面意思是指弯曲或扭曲到折断的程度。它由两个字组成:“挠”意味着弯曲或扭曲,“折”意味着断裂或折断。
由于“挠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某些特定的技术或工程领域,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来描述材料的弯曲到断裂的状态。
“挠”和“折”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它们的组合“挠折”可能是后来形成的词汇,用于描述一种极端的弯曲状态。
在**的传统文化中,材料的坚韧和耐用性常常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挠折”这样的词汇可能在讨论材料性能时有所提及。
“挠折”这个词给人一种脆弱和极限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材料或物体在承受极大压力时的最终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挠折”这个词,但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些极端的物理现象,比如在讨论建筑材料的耐久性时。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挠折”来比喻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生命如藤,虽遇挠折,依旧向上攀爬。
视觉上,“挠折”可能让人联想到弯曲的金属或断裂的树枝。听觉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声音联想,但如果想象一个物体挠折的声音,可能是尖锐的断裂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挠折”的词汇,但会有描述类似概念的词汇,如英语中的“bend until it breaks”。
“挠折”是一个描述极端物理状态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特定领域和技术讨论中可能会有其应用价值。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知识,提高对特定领域术语的理解。
1.
【挠】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挠,扰也。 、 《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挠乱百度。 、 《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挠乱国家,几危社稷。 、 《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 、 《汉书·晁错传》-匈奴之众易挠乱也。 、 宋·苏轼《教战守》-挠以军法。
【组词】
挠乱、 挠滑、 挠正、 挠动
2.
【折】
(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易·丰》-折其右肱。 、 《易·说卦》-兑为毁折。 、 《诗·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 、 《周礼·疡医》-折疡之祝药。 、 《仪礼·特牲礼》-设折俎。 、 《左传·哀公元年》-无折骨。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领而死。 、 《淮南子·人间训》-堕而折期髀。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草折。 、 《汉书·李广苏建传》-触柱折辕。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组词】
骨折;兰摧玉折;折针儿、 折伐、 折首、 折脚铛、 折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