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0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07:22
帝释(梵文:इष्णु,Iṣṇu)是印度教和中的一个重要神祇,尤其在中,帝释天(Śakra)是三十三天(Trāyastriṃśa)的主宰,相当于印度教中的因陀罗(Indra)。帝释天在**中通常被描绘为一位具有强大力量和智慧的护法神,负责维护宇宙的秩序。
在文学中,帝释常常出现在与相关的文本中,如佛经和故事。在口语中,帝释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徒的日常交流中,提及帝释天是为了表达对这位神祇的尊敬或引用相关的教义。在专业领域,如**学和印度学,帝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帝释一词源自梵文,经过古代印度语言的演变,最终在传入后,被汉化为“帝释”。在**的发展过程中,帝释天的形象和职能有所变化,但其作为护法神的基本角色保持不变。
在印度文化中,因陀罗(帝释天)是战争和风暴之神,象征着力量和胜利。在文化中,帝释天则更多地与智慧和保护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对和平与智慧的追求。
帝释天给人以庄严、神圣和强大的感觉,常常让人联想到保护和智慧。在**徒心中,帝释天是值得信赖的护法神,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个人生活中,帝释天的形象和故事可以作为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提醒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智慧和勇气。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帝释天的形象来象征智慧和力量:
如同帝释天降,智慧之光照亮黑暗, 勇气之剑斩断无明,心海波平如镜。
帝释天的形象通常是庄严的,可以联想到金色的光芒和宏伟的宫殿。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音乐中的庄严旋律,或者是诵经时的平静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帝释天或因陀罗的形象和职能有所不同。在印度教中,因陀罗是众神之王,而在**中,帝释天虽然地位崇高,但更多地是作为佛陀的护法神。
帝释天作为一个和文化符号,不仅在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在印度教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角色。了解帝释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信仰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够在语言表达和创作中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
2.
【释】
(形声。从采(biàn),睪(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 、 《仪礼·大射仪》-释获。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 《仪礼》-主人释服。
【组词】
释绂、 释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