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5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53:22
“布教”一词通常指的是团体或个人传播其信仰和教义的活动。字面意思是通过言语、文字、行为等方式将教义普及给他人,使其了解并可能接受该。
“布教”一词源于汉语,由“布”(传播)和“教”(教义)组成。在古代,这个词主要用于描述和道教的传播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被用于其他,如**教和伊斯兰教。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布教”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影响。在一些社会中,**传播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社区建设活动,而在其他社会中,它可能被视为一种文化侵略或政治威胁。
对于一些人来说,“布教”可能唤起一种积极的感觉,因为它代表了信仰的分享和社区的凝聚。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它可能引起不安或反感,特别是当**传播被视为强制或侵犯个人自由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热心的信徒,他们通过分享故事和经验来布教。虽然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但我更倾向于保持个人的**自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布教”:
在晨曦的光辉中,
他布教于山巅,
声音如风,
穿越林间。
想象一个宁静的早晨,一位僧侣在山顶上布教,声音随风飘散,周围是宁静的自然景观。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轻柔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平和与启迪的氛围。
在英语中,“布教”可以对应为“proselytizing”或“evangelizing”。在不同的文化中,传播的方式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国,自由受到宪法保护,允许各种**团体进行布教活动。
“布教”是一个涉及传播和文化交流的复杂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信仰的传播方式,还揭示了社会对*多样性的态度。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布教”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更好地与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的人交流。
1.
【布】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引证】
《易·说卦》-坤为布。 、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 、 《孟子》-女有余布。 、 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 、 《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 、 《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组词】
布衣、 布槽、 布褐、 布总
2.
【教】
(会意。从攴(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 、 《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以教国子弟。 、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礼记·乐记》-教者,民之寒暑也。 、 《国语·周语》-教,文之施也。 、 《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 、 《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 、 《韩非子·五蠹》-修教三年。 、 《史记·货殖列传》-宁有政教。 、 唐·韩愈《师说》-择师而教。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教吾子。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 、
【组词】
教治、 教禁、 教读、 教读老夫子、 教民、 教迪、 教帖、 教当、 教示、 教戒、 教告、 教演、 教阅、 教坊司、 教门儿、 教引嬷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