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3:42
[堑垒] 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防御工事,特别是指古代战争中用于防御的壕沟和堡垒。字面意思是由“堑”(壕沟)和“垒”(堡垒)两个字组成,合起来表示一种防御性的军事设施。
在文学作品中,“堑垒”常用来比喻困难或障碍,如“心中的堑垒”可能指内心的障碍或心理防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军事或历史相关的讨论中会经常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堑垒”是一个精确描述古代防御工事的术语。
同义词:堡垒、防线、壁垒 反义词:通道、开放、无障碍
同义词中,“堡垒”更侧重于坚固的建筑物,而“堑垒”则强调壕沟与堡垒的结合。反义词则表示与防御相反的概念,如开放或无障碍的状态。
“堑垒”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直接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防御工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意义逐渐扩展,开始用于比喻心理或社会层面的障碍。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堑垒”是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战争的特点和策略。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比喻商业或个人生活中的防御机制。
“堑垒”这个词给人一种坚固、不可逾越的感觉,常与防御、保护和困难联系在一起。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历史战争的记忆,或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堑垒”这个词,但在讨论历史、军事或心理防御时,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心中的堑垒,深不见底,唯有爱能填平这无尽的沟壑。”
想象一座古老的城池,四周环绕着深深的壕沟和坚固的堡垒,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号角声和战士的呐喊。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ampart”或“fortification”,它们也指防御工事,但在使用和文化联想上可能有所不同。
“堑垒”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也常用于比喻心理或社会的障碍。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堑】
(形声。从土,斩声。本义:护城河,壕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堑,防也。 、 《史记·秦本纪》。索引:绕城水也。-堑山堙谷。 、 《史记·高祖纪》-深堑而守。 、 《史记·司马相如传》-隤墙填堑。
【组词】
堑渊、 堑垒、 堑坎、 堑谷、 天堑
2.
【垒】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垒,军壁也。 、 《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 、 《周礼·夏官·量人》-营军之垒舍。 、 《左传·僖公十九年》-因垒而降。 、 《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于城内更筑坚垒。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
【组词】
垒培、 垒尉、 垒和、 垒口、 垒舍、 深沟高垒;两军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