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1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18:03
召之即来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召唤它就会来”,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非常听从召唤,随时准备响应。这个词汇强调的是一种迅速、无条件的响应能力。
在文学中,召之即来 常用来形容忠诚的仆人或随从,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鬟们对他的召唤总是迅速响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默契,或者形容某种服务或产品的便捷性。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紧急服务中,这个词汇强调的是快速反应的能力。
同义词:随叫随到、随时待命、应召而至 反义词:召之不来、响应迟缓、无动于衷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重点不同,例如“随叫随到”更强调随时性,而“应召而至”则更强调响应的动作。反义词则完全相反,强调的是不响应或响应不及时。
召之即来 这个词汇源自汉语,其结构为“召之”(召唤)和“即来”(立即来),组合起来表达迅速响应的意思。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忠诚的仆人或随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快速响应的情况。
在文化中,召之即来** 这个词汇体现了对忠诚和效率的重视。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形容服务行业的高效性,如快递、外卖等服务。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信任的,因为它传达了一种可靠和高效的感觉。在表达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我信任的人或服务。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使用过这个词汇来形容我的一个朋友,他总是能在需要时迅速帮助我,让我感到非常可靠和感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晨曦微露,召之即来,
忠诚的影子,随我而行。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忠诚的狗听到主人的召唤后迅速跑来的场景。在音乐中,我可以联想到一首节奏快速、充满活力的歌曲,表达迅速响应的主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t one's beck and call",意思是随时待命,但这个表达更强调的是被动和服从,而 "召之即来" 则更强调主动和迅速。
召之即来 这个词汇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因为它简洁地传达了迅速响应的概念,无论是在描述人、服务还是其他情况时都非常有用。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我不想你成为~的人。
1.
【召】
(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召唤。用言语叫人来。
【引证】
《说文》-召,呼也。从口,刀声。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 《广雅·释诂二》-召,呼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 、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亦召供奉。
【组词】
召呼、 召致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即】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即,就食也。 、 《仪礼·公食礼》-席末取粮即稻。 、 《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4.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