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5:10
年成(nián ché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通常指的是一年的收成或一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在农业社会中,年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年成一词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实际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一年的农业生产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中已有关于年成的记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成的好坏被认为是天意或神灵的旨意,因此丰收时常有祭祀活动以示感谢。年成也常与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因为粮食是国家的基础。
年成一词常带有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活基础的依赖感。它让人联想到金黄的麦田、勤劳的农民和丰收的喜悦。
在个人经历中,年成可能与家乡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如小时候跟随家人参与秋收的情景,或是听到长辈谈论年成时的表情和语气。
在诗歌中,年成可以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
岁月如梭,年成更迭, 麦浪翻滚,记忆深处。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一年又一年,生活如常。
年成让人联想到金黄色的麦田和忙碌的收割场景,或是农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和笑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中的“harvest”或“crop yield”,也有类似的含义,但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年成作为一个反映农业社会基础的词汇,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重量,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尽管农业比重下降,年成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指标,影响着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
1.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2.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