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1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17:23
劣根性: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恶劣的本性”或“不良的根源”。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内在的、难以改变的负面特质或根本问题。
劣根性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现代用法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和社会评论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
在**文化中,劣根性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概念相对立,强调个人或社会需要克服的内在问题。在社会背景中,劣根性可能被用来批判某些社会现象或历史问题。
劣根性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批判的情感色彩,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需要改变或克服的困难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劣根性可能被用来反思自己的某些不良*惯或思维模式,例如:“我需要克服我的拖延劣根性。”
在诗歌中,劣根性可以被用来象征人性的黑暗面:
在人心的深渊,劣根性潜伏, 如同暗夜的幽灵,无声无息。 唯有光明的火炬,能将其驱散, 重塑心灵的纯净,迎接晨曦。
劣根性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沉重的画面,如黑暗的森林或破败的废墟。在音乐上,可能联想到低沉、悲伤的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d habit”或“vicious cycle”,但这些词汇没有劣根性那么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含义。
劣根性这个词汇在中文中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负面描述词,更是一个深入探讨人性、社会问题的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劣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1.
【劣】
(会意。从力,从少。这是合并两个字的意思而构成的会意字。本义:弱;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劣,弱也。 、 曹植《辩道论》-寿命长短,骨体强劣,各有人焉。
【组词】
劣马、 劣弱
2.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
3.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