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2: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2:15
兵戎相见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兵器相见”,基本含义是指双方以武力对抗,发生战争或冲突。这个成语强调了冲突的直接性和激烈性,通常用于描述敌对双方直接交战的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兵戎相见 常用来描绘战争场面,增强冲突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任何形式的激烈对抗或争论。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它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历史上的战役或冲突。
同义词:刀兵相见、交锋、对决、交战 反义词:和平共处、和解、和睦、友好
同义词在表达上更加具体,而反义词则强调了冲突的反面,即和平与和谐。
兵戎相见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兵戎”指的是兵器和军队,“相见”则是指相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兵戎相见 常常与战争和冲突的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多次战争和冲突。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警惕。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因为它直接关联到暴力和破坏。在联想上,人们可能会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厮杀声和硝烟弥漫的景象。
在个人经历中,兵戎相见 可能用于描述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激烈争论或对抗,例如在团队项目中与同事的意见冲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兵戎相见的夜晚,星辰也黯然失色,唯有勇士的剑光,划破长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战场上的士兵们手持兵器,面对面交战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战鼓声、兵器碰撞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eet on the battlefield”或“clash of arms”,都表达了类似的直接冲突的含义。
兵戎相见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强有力的表达,用于描述直接和激烈的冲突。它在文学和口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传达冲突的紧张感和严重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后来竟以~,大战于百灵庙。
1.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2.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戎,兵也。 、 《礼记·月令》-以习五戎。 、 《礼记·王制》。注:“军器也。”-戎器不粥于市。 、 《易·同人》-伏戎于莽。 、 《诗·大雅·抑》-弓矢戎兵。
【组词】
戎仗、 戎器、 戎储、 戎钺、 戎具
3.
【相】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相,省视也。 、 《尔雅》-相,视也。 、 《书·盘庚上》-相时憸民。 、 《书·召诰》-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 《礼记·月令》-善相丘陵。 、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敢复相士。 、 、 《二刻拍案惊奇》-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
【组词】
相尸、 相女配夫、 相脚头
4.
【见】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引证】
《广雅》-见,示也。 、 《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见龙在田。 、 《汉书·韩信传》-情见力屈。 、 《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 、 《孟子·梁惠王上》-见于王。 、 《论语·季氏》-见于孔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其末立见。 、 《三国演义》-有虹见于玉堂。 、 吴均《与朱元思书》-有时见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组词】
见影、 见得
介绍,推荐。
【引证】
《论语·微子》-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 、 《墨子·公输》-见我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