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2:54
“淹淹一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垂危的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在极度虚弱或濒临死亡时的状态,强调其生命力几乎完全丧失,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在文学作品中,“淹淹一息”常用于描绘悲剧性的场景,如战争、疾病或意外事故后的幸存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夸张或比喻,形容某人非常疲惫或精神状态极差。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急救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患者的生命体征极其微弱。
同义词:奄奄一息、气息奄奄、垂死挣扎 反义词:生龙活虎、精神抖擞、活力四射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情境的细微变化,而反义词则完全相反,描述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状态。
“淹淹一息”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形象的描述了生命垂危的状态,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并逐渐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与生死、悲剧和同情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不幸者的同情。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它可能引发对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深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述自己或他人在极度疲惫或压力下的状态,或者在新闻报道中描述灾难幸存者的状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淹淹一息,仿佛也在诉说着无尽的疲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的人。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医院中仪器发出的滴滴声,或是夜晚寂静中微弱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one's last legs”或“at death's door”,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传达了生命垂危的概念。
“淹淹一息”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生命垂危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马二先生大惊,急上楼进房内去看,已是淹淹一息,头也抬不起来。
1.
【淹】
(形声。从水,奄声。本义:古水名,即今金沙江的一段) 同本义。在四川省南部。即今金沙江自发源地至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段。
【引证】
《字林》-淹水,一曰复水也,出今四川宁远府徼外,合金沙江入江。
浸泡。
【引证】
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 、 《礼记·儒行》。注:“谓浸渍也。”-淹之以乐好。
【组词】
淹荠燎菜、 淹渍
2.
【淹】
(形声。从水,奄声。本义:古水名,即今金沙江的一段) 同本义。在四川省南部。即今金沙江自发源地至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段。
【引证】
《字林》-淹水,一曰复水也,出今四川宁远府徼外,合金沙江入江。
浸泡。
【引证】
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 、 《礼记·儒行》。注:“谓浸渍也。”-淹之以乐好。
【组词】
淹荠燎菜、 淹渍
3.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4.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息,喘也。 、 《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亦孔之。 、 《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尚不敢惕息。 、 《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则心惕息。 、 《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 、 《明史·王复传》-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组词】
喘息、 息息、 息窒、 息响、 息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