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0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04:33
“介之推”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文献,主要用于描述一种推举或推荐的行为。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指代君主或上级对臣子或下属的提拔或推荐。
在文学作品中,“介之推”常用于描述忠诚的臣子对君主的推荐,如《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在口语中,这个词较少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介之推”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具体词源不详,但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较多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在古代**,“介之推”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和重视。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介之推”给人一种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忠诚、信任和提拔。这个词在现代社会中较少使用,但在某些历史或文学讨论中,仍能唤起对古代政治文化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学*到“介之推”的概念,这让我对古代**的选拔制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忠诚如水,介之推,贤能显赫,国之栋梁。”
结合古代宫廷的视觉形象,如宫殿、朝服,以及古代乐曲,可以更好地理解“介之推”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推荐或提拔行为也有相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recommendation”或“promotion”,但它们的使用语境和历史背景与“介之推”有所不同。
“介之推”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反映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了解这个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背景,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介】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清人》-驷介旁旁。 、 《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 、 《淮南子·脩务》-其虫介。 、 《史记·老庄甲韩列传》-急则用介胄之士。
【组词】
介士、 介卒、 介胄、 介人、 介马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推】
(形声。从手,隹(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推,排也。 、 《仓颉篇》-推,軵也,前也。 、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推堕附马河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始欲着推字。 、
【组词】
推毂、 推抢、 推沟、 推行、 推引、 推天抢地、 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