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13:1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13:18:28
双重人格(Dual Personality)是一个心理学和文学领域常用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状态。在心理学中,这通常与“多重人格障碍”(现在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相关,指的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每种人格都有自己的记忆、行为模式和自我认知。
“双重人格”一词源自拉丁语“dualis”(意为“两个的”)和“persona”(意为“面具”或“角色”)。在古希腊戏剧中,演员通过面具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一概念后来被引申到心理学中,用以描述一个人内在的不同“角色”或“面具”。
在许多文化中,双重人格常被视为一种神秘或超自然的现象,有时与灵魂、鬼魂或附身等概念相关联。在现代社会,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多地将双重人格视为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
提到双重人格,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复杂、神秘和不可预测的情感体验。这种词汇可能会引起好奇、恐惧或同情等情感反应,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用“双重人格”来形容那些行为或性格变化极大的人,即使这种描述并不准确。例如,某人在工作时非常严肃,但在家里却非常幽默,朋友们可能会开玩笑说他有“双重人格”。
在诗歌中,可以将“双重人格”用作隐喻,探讨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在白昼的光辉下,我是温文尔雅的绅士,
在黑夜的阴影中,我是狂野不羁的浪子。
双重人格,一面是光明,一面是黑暗,
在心灵的舞台上,我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在不同文化中,“双重人格”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例如,在日语中,“二重人格”(にじゅうじんかく)直接对应这一概念,而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词汇来描述类似的现象。
“双重人格”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专业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文学、口语和文化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为我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双】
(会意。从雔,从又,持之。雔(chóu),两只鸟。又,手。本义:一对)。
禽鸟二只。
【引证】
《说文》-雙,隹二枚也。 、 《方言六》-飞鸟曰双。 、 《公羊传·宣公五年》。正义:“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