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2:33
宗徒(Apostle)一词源自希腊语“ἀπόστολος”(apóstolos),字面意思是“被派遣者”或“使者”。在教传统中,宗徒特指耶稣亲自挑选的十二位门徒,他们被赋予传教和建立教会的使命。
“宗徒”一词的词源追溯至希腊语“ἀπόστολος”,意为“被派遣者”。在**教早期文献中,该词主要用于指代耶稣的十二门徒,后来扩展到包括其他重要的传教士,如保罗。
在教文化中,宗徒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教会的根基。他们的传教活动不仅影响了信仰,也对西方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及“宗徒”,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信仰、牺牲、使命和传承。这个词往往带有正面和崇高的情感色彩,激发人们对信仰和奉献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提及宗徒可能会让人思考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实践信仰。
在诗歌中,可以将“宗徒”比喻为传递真理和光明的使者:
宗徒如星,照亮夜空,
传递真理,穿越时空。
结合艺术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宗徒的形象和氛围。音乐方面,音乐如圣歌和赞美诗也能唤起对宗徒的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宗徒”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英语中的“Apostle”,德语中的“Apostel”,但核心含义均为“被派遣者”。
“宗徒”一词在*教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代表了信仰的传承者,也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文化背景。
1.
【宗】
(会意。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本义:宗庙,祖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宗,尊祖庙也。 、 《虞书》。传:“主郊庙之官。”-汝作秩宗。 、 《周礼·肆师》-凡师甸用牲于社宗。 、 《仪礼·士昏礼》-承我宗事。 、 《诗·大雅·凫鹥》-既燕于宗。 、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 、 《孔子家语》-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
【组词】
宗守、 宗邑、 宗稷、 宗仪、 宗彝、 宗器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