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3:02
“三里雾”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固定短语,它更多是一个形象的描述性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在三里(约1.5公里)范围内弥漫的雾气。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雾气浓重,能见度低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三里雾”可能被用来营造一种朦胧、神秘或压抑的氛围。例如,在描述一个古老村庄的早晨时,作者可能会用“三里雾”来形容那种雾气缭绕,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的景象。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有人想要形容某个地方雾气很重,可能会说“这里雾大得像三里雾一样”。
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中,可能会更精确地描述雾的浓度和范围,而不是使用“三里雾”这样的非正式表达。
“三里雾”作为一个描述性词汇,其词源并不复杂,主要是由“三里”和“雾”两个词组合而成。在古代文学中,类似的表达可能用来形容雾气的浓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成语或典故。
在**文化中,雾常常被赋予一种神秘或诗意的色彩。例如,古代诗人常用雾来象征隐逸、超脱或迷茫。因此,“三里雾”可能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增强这种文化意象。
“三里雾”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朦胧、不确定和神秘感。它让我联想到清晨的山谷、古老的村庄或是某种超自然的现象。这种词汇在表达时可以增加文本的深度和神秘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徒步旅行中遇到过类似“三里雾”的情景。那是一个清晨,我们在山中行走,突然间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那种感觉既神秘又有些不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三里雾”:
在三里雾中,我寻找着迷失的自我,
每一步都踏在朦胧的边缘,
雾气如同时间的面纱,
遮掩了过往,也模糊了未来。
视觉上,“三里雾”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片广阔的平原或山谷,清晨的阳光透过厚厚的雾气,形成一种柔和而神秘的光影效果。听觉上,可能是一种宁静而深沉的自然声音,如鸟鸣、风声或远处的水流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thick fog”或“a dense fog”,但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来表达“三里雾”这种特定的距离感和雾气浓重的情况。
“三里雾”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但它提供了一种形象的描述方式,可以用来增强文学作品的氛围或口语表达的生动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衣外曰表。-裏,衣内也。 、 《谷梁传·宣公九年》注-襦在裏也。 、 《诗·小雅·小弁》-不罹于裏。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组词】
里衣、 里外发烧
3.
【雾】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与云的区别只是雾较贴近地面;有时区别于霭的是不太透明。
【组词】
雾霭、 雾化、 雾沉沉、 雾合、 雾析、 雾岑、 雾会、 雾驳
比喻轻细的
【组词】
雾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