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4:10
恩义: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恩”指的是对他人的好处或恩惠,“义”则指道德上的义务或责任。结合起来,“恩义”指的是基于恩惠而产生的道德义务,即受惠者对施惠者的回报或忠诚。
“恩义”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在文学和社会实践中有所演变,但核心意义——基于恩惠的道德义务——保持不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恩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道德责任。在儒家思想中,报恩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重要因素。
“恩义”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温暖和正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忠诚、感激和责任感。它鼓励人们记住并回报他人的好意,从而促进社会的正向互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不仅在学术上指导我,还在生活上给予我很多帮助。我始终记得他的恩义,并在有机会时尽力回报他的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恩义”:
春风拂面,恩义如丝,
师恩难忘,报以桃李。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树下教授年轻人知识,年轻人面带感激之情。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恩义”的视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1.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