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4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44:24
“极致高深”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某种知识、技能、艺术或思想达到了非常深奥和精妙的程度。字面意思是指达到了最高点或最深层次的状态。
“极致”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意指最高的限度或程度。“高深”则形容事物的深度和高度,两者结合形成了“极致高深”这个词汇,用来形容达到最高水平的深度和复杂度。
在文化中,“极致高深”常与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相联系,反映了人对知识和技艺的尊重和追求。
这个词汇给人以敬畏和赞叹的情感反应,联想到那些在各自领域达到顶峰的人物或作品,激发人们对知识和技艺的向往和追求。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极致高深的理论,它们不仅挑战了我的理解能力,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如潜水者般深入,探寻那极致高深的宝藏。”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学者在昏黄的灯光下,埋首于厚重的书籍中,周围是堆积如山的文献,这个场景传达出一种极致高深的学*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foundly deep”或“highly sophisticat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深度和复杂性的概念。
“极致高深”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知识和技艺的高水平,也反映了人类对卓越和完美的追求。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对某些复杂概念或高超技艺的敬佩和赞叹。
若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
1.
【极】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極,栋也。 、 《汉书·天文志》-万载宫极。 、 《庄子·则阳》。司马注:“屋栋也。”-有夫妻臣妾登极。 、 《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
2.
【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致,送诣也。 、 《易·象下传》-君子以致命遂志。 、 《诗·卫风·竹竿》-远莫致之。 、 《诗·卫风·聘礼》-卿致馆。 、 《仪礼·曾子问》-殷人既葬而致事。 、 《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 、 《史记·李将军列传》-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致敬亭于幕府。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
【组词】
致聘
招引;招致。
【引证】
汉·贾谊《过秦论》-致天下之士。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 、 《三国志·诸葛亮传》-不可屈致。 、 《三国演义》-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 、 清·袁枚《祭妹文》-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 、 《明史》-致此疾困。
【组词】
导致、 致病;致残;致人、 致士、 致聘
3.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4.
【深】
(形声。从水,深声(shēn)。本是河流名。深浅的深,本作“深”。本义:水名)。
古水名 。即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至江华县一段仍称深水。
【引证】
《说文》-深,深水。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