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16: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16:51
引而申之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引用某事物来进一步阐述或扩展其含义。基本含义是指在讨论或写作中,通过引用一个观点或例子来深化或扩展主题。
“引而申之”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引用经典和历史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式,因此“引而申之”在学术和文学领域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谨和深入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学术讨论和深思熟虑的写作过程。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经常使用“引而申之”的方法,通过引用相关研究来支持我的论点,这使得我的论文更加有说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引而申之,诗行间,历史的回声,今日的启示。”
想象一位学者在图书馆中翻阅古籍,他的声音在静谧的空间中回荡,这种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引而申之”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xpound upon”或“elaborate by citing examples”,但这些表达没有“引而申之”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引而申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在学术和文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表达和沟通。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欣赏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太常少卿郑愔又~,播于舞咏,亦受厚赏。
1.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申】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同本义;约束。
【引证】
《说文》-申,束身也。 、 《淮南子·原道》。注:“束也。”-约车申辕。 、 《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畏忌自申。 、 《汉书·元帝纪》-勒兵申教令。 、 《礼记·杂记》-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 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
【组词】
申束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