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5:22
“一溜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像烟一样迅速消散或移动。基本含义是形容人或物体移动速度非常快,几乎在瞬间消失或到达某个地方。
“一溜烟”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观,由“一溜”和“烟”两个部分组成,形象地描绘了快速移动的情景。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一溜烟”常用来形容逃避或快速离开的行为,有时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逃避责任或困难。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或惊讶,因为它描绘了一种突然和迅速的行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逃跑、紧急情况或意外**。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一溜烟”来形容一个朋友在接到紧急电话后迅速离开的情景,这个词汇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紧迫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他一溜烟,消失在星光之间,留下无尽的思念。”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烟雾迅速消散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快速奔跑时的脚步声或风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isappear like a puff of smok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相似的快速消失的概念。
“一溜烟”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传达快速移动或消失的情景。在学*语言和表达时,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说罢了这一句,便一溜烟外面去了。
那捉他的巡捕见问官和他认得,便~走了。
1.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2.
【溜】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又名“潭水”。
【引证】
《说文》-溜水出郁林郡。
3.
【烟】
(形声。从火,因声。本义:物质因燃烧而产生的气体)。
同本义。
【引证】
陆机《连珠》-火壮则煙微。 、 《后汉书·蔡邕传》-煙炎之毁熸。 、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明·刘基《卖柑者言》-烟扑口鼻。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烟炎张天。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烟焰雾雨。 、 唐·杜牧《阿房宫赋》-烟斜雾横(互文,表烟雾斜横。斜 横:升腾缭绕)。
【组词】
烟火邻居、 烟扛扛、 烟爨、 烟蓬、 烟祀、 烟尘、 烟井、 烟火、 烟焰、 夕烟、 风烟、 油烟;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