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9:38
词汇“干黩”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可能的含义和构词法来分析这个词汇。
“干黩”由两个汉字组成:“干”和“黩”。
结合这两个字,“干黩”可能指的是一种玷污或亵渎的行为,尤其是在清洁或纯净的背景下。
由于“干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不洁或不敬的行为。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被使用。
由于“干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干黩”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的演变可能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简化有关。
在某些文化或**背景下,“干黩”可能被用来形容对神圣事物的亵渎,反映了人们对纯洁和尊敬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不洁或不敬行为的负面情感反应,如厌恶或愤怒。
由于“干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干黩”来表达对纯净世界的破坏:
在这片干黩的土地上,
昔日的花朵不再绽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污染的土地或被破坏的自然景观。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表达“干黩”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干黩”的词汇,但可以找到表达类似概念的词汇,如英语中的“desecrate”或“defile”。
尽管“干黩”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纯洁和尊敬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概念。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黩】
(形声。从黑,卖声。本义:污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垢非可握持之物,而入于握持,是辱也。”-黩,握持垢也。 、 《汉书·谷永传》注-黩,污也。 、 《公羊传·桓公八年》-亟则黩。
【组词】
黩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