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2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24:37
“嚎丧”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因极度悲伤而大声哭泣或呼喊。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在丧事或极度悲痛的情境中,人们发出的哀号声。
在文学作品中,“嚎丧”常被用来渲染悲伤的氛围,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贬义,用来形容某人过度夸张或不恰当的悲伤表现。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人们在极端情绪状态下的行为反应。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情境的细微变化,而反义词则完全表达了相反的情感状态。
“嚎丧”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嚎”(大声叫)和“丧”(丧事、悲伤)组成。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丧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嚎丧作为表达极度悲伤的一种方式,被视为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哀悼。然而,在现代社会,过度或不当的嚎丧可能会被视为不文明或不适当的行为。
“嚎丧”这个词汇通常会让人联想到悲伤、哀痛和失落。它可能会唤起人们对生命脆弱性和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在亲人去世时听到或目睹嚎丧的场景,这种经历往往深刻且难以忘怀,影响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嚎丧”来描绘一个悲伤的场景,如:
夜幕低垂,星辰黯淡,
风中传来阵阵嚎丧,
是夜的哀歌,是心的痛楚,
在无尽的黑暗中回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葬礼上哭泣的场景,或者在电影中听到悲伤的音乐和人物的嚎丧声,这些都能增强对“嚎丧”这一词汇的感官体验。
在不同文化中,表达悲伤的方式各异。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内敛和沉默的哀悼方式,而在某些非洲文化中,嚎丧可能是集体哀悼的一部分。
“嚎丧”这个词汇在描述极度悲伤的情境中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情感的强烈,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对悲伤表达的期待和规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1.
【嚎】
(形声。从口,豪声。本义:吼叫;鸣叫)。
同本义。
【引证】
梅尧臣《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昼夜风不止,寒树嚎未休。
【组词】
嚎啸、 鸡嚎天欲白
2.
【丧】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喪,亡也。 、 《易·坤》。马注:“失也。”-东北丧朋。 、 《诗·大雅·皇矣》-受禄无丧。 、 《礼记·檀弓》-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 、 《国语·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 、 《孟子·告子上》-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韩非子·五蠹》-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组词】
丧明、 丧检、 丧履、 丧精、 丧心、 丧志、 丧律、 丧师、 丧师辱国、 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