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1: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1:54
“夫复何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还有什么可说的”。它表达的是一种无奈、无话可说的情感,通常用于表示对某件事情已经非常清楚或已经表达得很充分,无需再做更多解释或评论。
“夫复何言”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夫复何言,吾其从之。”原意是指对某件事情已经无话可说,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无奈或接受现状的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夫复何言”常用于表达对命运或现实的无奈接受,反映了一种顺应天命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局面时。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无奈和接受。它让我联想到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人们可能会选择接受并继续前行。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决定时,我使用了“夫复何言”来表达我的无奈和接受。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夫复何言,
命运之舟,顺流而下。
无奈之中,心怀坦然,
夫复何言,且行且珍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对广阔的海洋,背影显得孤独而无奈,海浪声伴随着“夫复何言”的叹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at more can be said?”或“There's nothing more to say.”这些表达也传达了无奈和无话可说的情感。
“夫复何言”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表达了无奈和接受,还反映了顺应天命的哲学思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
道德太高,任人玩弄,~。
1.
【夫】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引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引证】
《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3.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4.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