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8:30
“中郎有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中郎官有女儿”。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中郎有女,以配君子”,意指中郎官的女儿可以嫁给有德行的人。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有才德的女子。
在文学作品中,“中郎有女”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才德兼备,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称赞林黛玉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不太常用,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场合,仍可见其身影。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会被用来讨论古代社会结构和婚姻观念。
“中郎有女”源自《左传》,是古代对有才德女子的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形容女子才德兼备的固定表达。
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有才德的女子仍受到尊重。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才德的重视,以及对理想婚姻伴侣的期待。
这个成语给人以高雅、贤淑的联想,让人想到古代那些才德兼备的女子,如蔡文姬、李清照等。它传递出一种对女性内在美的赞美和尊重。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成语不常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遇到这个表达,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对女性的评价标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中郎有女,才情如水,笔下生花,诗意盎然。”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古代女子,端庄典雅,手持书卷,周围是古朴的书架和文房四宝。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中郎有女”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woman of virtue and talent”,强调女性的德行和才能。
“中郎有女”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女性才德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在现代,虽然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仍然是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窗口。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的深厚文化底蕴。
天津吕某,妇某氏……相夫子,事事尽礼。中郎有女,年十四,已字人。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郎】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引证】
《说文》。按,鲁有二郎。-郎,鲁邑也。
3. 【有】
4.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1. 【中郎有女堪传业 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