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5:33
味觉:味觉是指通过舌头上的味蕾感受食物或其他物质的味道的能力。它是五种基本感觉之一,通常被分为甜、咸、酸、苦、鲜(或称为鲜味)五种基本味觉。
味觉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即为“味道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用于描述与食物相关的感官体验。
在不同的文化中,味觉的重视程度和味觉体验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偏爱辛辣食物,而其他文化则可能更注重食物的甜味或鲜味。味觉也与文化身份和传统习俗紧密相关。
味觉往往与个人的情感记忆紧密相连。例如,某种特定的食物味道可能会唤起童年的回忆或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味觉的描述也常常带有情感色彩,如“苦涩”的味道可能与悲伤或失望的情感相关联。
个人经历中,味觉的体验常常与特殊场合或个人喜好相关。例如,某次家庭聚餐中的特别菜肴可能会因为其独特的味觉体验而被长久记住。
在诗歌中,味觉可以被用来象征性地表达情感或主题。例如:
甜蜜的记忆,如蜜糖般流淌, 在心间,留下永恒的芳香。
味觉的描述可以激发视觉和听觉的联想。例如,描述一道菜的味觉可能会让人想象到其色彩和烹饪时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味觉的表达和重视程度各异。例如,日语中的“うま味”(umami)专门指代鲜味,这是西方文化中相对较晚才被认可的味觉类型。
味觉不仅是生理感官的一种,也是文化交流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味觉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食物的多重维度,并在语言表达中增添丰富的感官细节。
1.
【味】
(形声。从口,未声。本义:滋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味,滋味也。 、 《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鹖冠子·泰录》-味者,气之父母也。 、 《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 、 《吕氏春秋·察今》-一镬之味。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其味皆苦。 、 、
【组词】
味如嚼蜡、 入味、 味口、 味欲、 口味
2.
【觉】
(形声。从见,学省声。本义:醒悟,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觉,悟也。 、 《汉书·董贤传》-上欲起贤,未觉。 、 《汉书·邓通传》-觉而之渐台。 、 《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 、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叔术觉焉。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
【组词】
觉来、 觉悟;如梦初觉